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云有了不同的含义。 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发布的一个早期规范文档在讲述混合云时,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快速透明地迁移工作负载。但这一定义太过狭窄,而且由于迁移大量数据的难度和成本,往往也不可行。事实上,最近人们对边缘计算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让计算更接近数据和用户的需求。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在开始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时要记住的一些关键注意事项。

集成不同计算资源,并保持之间的一致性仍然至关重要。但是,如今的混合云实际上是将新旧开发流程混合在一起,以支持传统架构和新应用。在决定在哪里构建并运行应用以满足业务需求时,企业越来越希望有更多选择。

其中一大推动因素,是尽管许多企业已将一些传统工作负载迁移到云,但这种转型并非一日之功。他们需要能够使用现有技术,确保当下构建的应用能够适应未来,并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这些应用。企业需要能够在所选的资源上运行其应用,并具有适当的通用开发、运维和自动化环境。

混合云不仅仅是基础架构

这一点强调了高效的混合云为何不仅仅涉及基础架构。(人们有时在区分混合云和多云数据筒仓时,将后者称为多云。但是,这毫无疑问最终会导致用法不一的复杂局面,因此最好避免。)

以自动化为例。在人们眼中,自动化已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战术解决方案,而是逐渐成为了 IT 和企业的一个战略计划。如今,自动化已成为必需之选,因为手动流程无法有效可靠地处理现代计算基础架构的扩展,另一方面,这些手动流程也无法防止多个云的运维退化成不一致且不兼容的运维过程。

安全最重要

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数据治理和安全在混合云中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事实上,红帽 2021 年全球技术展望调查发现,45% 的 IT 决策者选择安全作为首要 IT 投资对象。公司需要使用分层防御策略来保护现有数据。 

公司应先确定敏感数据的驻留位置,然后基于敏感性和法规要求对该数据进行分类。这可能就要决定某些数据应存储在本地还是至少存储在国内。一定要与隐私保护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数据隐私和治理的一致性。然后应部署加密和其他工具以保护静态和动态数据。

自动化在这里也会发挥作用。检查以确保系统符合行业法规,是个乏味且容易出错的任务,通常由人们手动完成。如果工作负载位于本地、多个公共云中以及甚至可能没有本地 IT 人员的边缘系统,这就变得更加复杂。自动化有助于抽象出异构 IT 堆栈的复杂性,同时确保定期一致地识别和解决安全性、合规性和优化挑战。

Icon representing open source 有效的混合云基于企业开源

基于企业开源产品的混合云方法最有效。这些产品可跨不同云环境提供代码可移植性和集成,因此软件在所有 IT 环境中都能以类似方式工作。开源和开放标准使应用和数据能够在环境之间一致地移动。相比之下,在封闭系统中,客户只在该系统内拥有灵活性。

灵活的企业 IT 基于开放架构,该架构不受一组固定的原则或技术约束。开放架构使客户能够更轻松地采用敏捷的 DevOps 方法,从而增强协作,加速应用交付。

是什么带领我们实现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应用、协作和企业开源,就无法实现数字化转型,即使它已成为高效的数字化业务的必备要素。

但是,不要光听我们一家之言,我们请到了世界各地的 IT 决策者参与 2021 年企业开源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他们对企业开源的主要用途。他们的三大应对措施首先是 IT 基础架构现代化,这听起来很像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混合云技术;紧随其后的是应用开发和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合适的现代基础架构,这根本无法实现。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多数企业都尝试进行了许多变革,以快速适应更加分散的劳动力和客户。很多是数字化转型方面,上面提到的红帽 2021 年全球技术展望调查发现,21% 的受访企业已加速了数字化转型过程。

数字化转型涵盖了企业运营情况的很多方面,包括其整体文化,但确实需要(并不是过分强调技术方面)特定技术构建模块,包括其他一切所依赖的应用、自动化和计算基础架构。数字化转型需要能够灵活地支持业务获得成功所需的工作负载的混合云。


关于作者

Gordon Haff is a technology evangelist and has been at Red Hat for more than 10 years. Prior to Red Hat, as an IT industry analyst, Gordon wrote hundreds of research notes, was frequently quoted in publications such as The New York Times on a wide range of IT topics, and advised clients on product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Read full bio